歡迎來到北京中環合創環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!
010-63306676
新聞聚焦 首頁 > 新聞動態 > 新聞聚焦

倒計時40年:中國“碳中和”之路如何走?

來源:林伯強發布時間:2020-11-12

     在9月22日舉行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,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“碳中和”。中國擁有目前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系統,在一次能源中占比85%左右,因此,中國“碳中和”是一個宏偉目標,充滿機遇和挑戰。

  “碳中和”意味著社會活動引起的碳排放,和商業碳匯等活動抵消的二氧化碳,以及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等。由于實際生產生活中不可能不排放二氧化碳,“碳中和”的概念其實是通過擁有等量碳匯或國外碳信用沖抵自身碳排放,來實現凈碳排放接近于零。

  同之前中國政府提出的碳減排目標相比,“碳中和”目標將更加嚴格,不僅要求碳排放下降,還要考慮負碳排放技術和商業活動等,做到國家整體經濟社會活動不再對外界貢獻碳排放。
 

實現路徑

   中國實現“碳中和”,從排放端必須考慮工業和電力的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。受資源、技術局限或安全、經濟等因素,部分碳排放不能完全避免,這一方面可以通過森林、海洋等碳匯進行自然吸收,另一方面還需要一定量的人工碳匯,比如通過碳捕獲、利用和封存技術等。

  中國已經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,碳排放大部分來自于發電和工業端,交通行業也占有一定的份額,而農業、商業與居民排放占比較小。因此,應當優先對占83%碳排放量的第二產業入手,由簡入繁,由易入難。另外,還可以通過林業碳匯、海洋碳匯等方式,在恢復自然生態的同時獲得碳信用,達到“碳中和”的目的??紤]到目前大量的碳排放與有限的土地資源之間存在矛盾,林業碳匯和海洋碳匯還不足以平衡排放。

  未來的能源供給體系將以電力為主,因此儲能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相結合,可能是實現未來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應用的重要手段。將二者整合為一個聯合系統,可以減少波動和增強電力系統的靈活性,既能有效降低碳排放,又能提供安全穩定的電力能源。
 

清潔能源

   在完成“碳中和”目標的過程中,必須關注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與變革。目前光伏和風能是翹楚,核能受到了安全性的挑戰。隨著光伏發電在商民兩用領域成本持續下降,其大規模應用的前景光明。近年來,中國不僅成為了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主要供給國,同時也是光伏裝機最大市場。

  氫能也是一種備受期待的清潔能源。首部《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》指出,氫能將成為中國能源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預計到2050年,氫能將占中國總能源供給體系的10%。氫能面臨的一系列挑戰,歸根結底還其經濟性問題,但根據達沃斯氫能理事會發布的《氫能競爭力之路:來自成本的視角》報告,通過大規模擴張氫能及其周邊設備的產能,預計到2030年,氫能的綜合成本將可能降低50%,成為具有競爭力的替代能源之一。
 

行業機遇

   中國在實現“碳中和”目標的過程中,會在就業、可持續發展方面迎來巨大機遇,同時也將遭遇巨大挑戰。隨著“碳中和”目標的設定,大部分新能源行業、儲能行業與節能行業將進入快速發展期。對這些行業進行投資可能將帶來長期收益,包括節能技術、節能設備、新能源汽車產業鏈、光伏/風電產業鏈等。在“碳中和”目標提出之后,新能源的發展需要提速,而進行深度脫碳,碳捕獲、利用與封存產業鏈可能要到10年后才能迎來增長的爆發期。其它如造林,農林廢棄物利用,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也迎來增長。

  從十四五規劃開始,在未來40年的各個五年規劃中,需要開始布局,提出階段性的減排目標,并配以相應的減排政策支持。相應的政策與法律法規的出臺與執行是保證“碳中和”目標達成的必要條件,將“碳中和”目標列入規劃發展目標中,使中國的“碳中和”承諾有法可依、有據可循。
 

后發優勢

  基于以往碳減排政策對經濟的影響,40年內達到“碳中和”對中國經濟來說,是挑戰和機遇并存。盡管受到中美貿易戰、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,中國總體發展態勢并沒有受到很大影響。由于新能源產業起步較晚而存在后發優勢,隨著深度減排的實施,中國將在不少新興領域脫穎而出,走在世界的前列。

  目前,部分發達國家已經通過立法和政策的形式提出了“碳中和”目標,但中國是第一個提出“碳中和”目標的主要排放國,無疑會給其他碳排放大國帶來壓力,加快全球減排進程。中國在不斷向“碳中和”目標邁進的過程中,與其他國家,尤其是歐盟國家交流與對話的機會將增加,助力中國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。另一方面,在中國領先的減排領域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展開經濟技術合作,還能實現互惠互利、合作共贏。